本片首先指出了一个误区:“阳邪就得伤人体之阴,阴邪就得伤人体之阳”。寒为阴邪也伤人体之阴,所以有“伤寒形”之说。热为阳邪也能伤人体之阳,所以有“热伤气”之说。在一定条件下食物都可以向它的对立面转化。(黄帝内经)
本节首先讲关于阳明实证的第三个证候津亏便结证。用导便的方法来通便,叫“导而通之”。方子就叫蜜煎,也可以把它叫做蜜煎方。阳明实证的内容,阳明腑实证、脾约证、津亏便结证,都属于阳明实证中的气分证。阳明实证中,也有血分证,那就是阳明蓄血证。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一个病证。接着讲下法的辨证,一个是讨论大、小承气汤怎么区别,一个是讨论大便和小便的关系。下法的禁例。“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这是我们在临床上使用承气汤的时候,都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伤寒论)
本讲主要讲述了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节律。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恶寒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伤寒论)
本片主要讲解了阴阳转化的问题,具体解释了“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如果阳气过盛,阴就会受到损伤,同样的,阴气过盛,阳气也要受到损伤,阴阳相互制约。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相互转化,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黄帝内经)
本节讲了太阳病篇的最后一节太阳病的类似证。涉及到两个方证,一个是十枣汤证,一个是瓜蒂散证。因为它们的病程中某些临床症状像太阳病,所以在《伤寒论》里附了这两个杂病,主要是和伤寒病来鉴别的。先讲十枣汤证,十枣汤这张方子,是一个攻逐水饮的方子。再讲瓜蒂散证:它某些症状上有些类似于太阳病。太阳病篇在本节全部结束讲解,最后给太阳病篇作一个小结。(伤寒论)
自然界和人体各种情况比较相象,主要是用五行归类。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木这一类而言,在方位上是东,在气候上是风,在五味上是酸,在五色上是青色,在音为角,在脏为肝,在窍为目,在体为筋,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变动为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阴阳互限互用,本片引用具体实例说明问题。(黄帝内经)
本讲继续讲述《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叶论”,除了“华本”之外,还有一个版本叫做“唐本”,这个版本出于唐大烈之手。唐大烈字立三,号笠山,这是清代比叶天士晚的人,他编辑了一本书,叫《吴医汇讲》。吴是指江苏,因为它是古代的吴国。他是把江苏他那个时代的医生给学生讲课的讲稿,或者是他们平时写的论文,还有别人口述的一些东西,收集起来,大概前后有十年的时间,编辑这么一本书,叫做《吴医汇讲》,可以说这是最早的中医杂志。(温病学)
本讲主要讲述了太阳变证的阴阳两虚证的辨证证侯。一、太阳变证的阴阳两虚证:1.第一组证候是芍药甘草汤证和甘草干姜汤证。2.干姜附子汤,它是一个温补脾阳的方子。干姜和附子是温补肾阳的,是温补中阳的一个基本方。下面涉及到两个方子就是调胃承气汤和四逆汤:这里吃调胃承气汤是每次给他吃少量调胃承气汤,只起到清胃热和胃燥的效果就可以了。3.炙甘草汤证:是气血两虚,脉道不充,脉道不能够充盈,就出现了脉结代。(伤寒论)
本讲主要讲述了结胸证。1.结胸是邪气和痰水结于胸膈脘腹的证候。无论热实结胸还是寒实结胸,都存在着有形的痰水邪气,所以它叫热实,寒实。2.脏结是指内脏阳虚,阴寒内凝,正衰邪实的证候。3.结胸和脏结在一起讨论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有邪气盛,从病机的角度来说,都有邪气盛。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这就导致后人在解释发于阴、发于阳时,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见解。(伤寒论)
太阳伤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身疼痛”的病机是和寒邪有关,寒伤肌表以后,使肌肤气血涩滞,经脉拘挛。治疗身疼痛为主症的方子有三个,新加汤,麻黄汤,附子汤。麻黄汤的适应证:1.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一定是脉浮的,可以是浮数。2.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麻黄汤是个纯辛温的方子,在发汗的过程中,容易伤津液,容易助里热,容易助里燥实的形成。(伤寒论)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