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主要讲望诊的第四节,望小儿指纹。望小儿指纹就是观察小儿的食指掌侧前沿的浅表络脉,多半用于观察3岁以内的小儿病情。望小儿指纹最早是见于唐朝,唐朝王超有一本《水镜图诀》就有这方面的资料,他又是根据《灵枢》的《经脉》篇里面诊鱼际络脉的方法发展而来的。宋朝的钱乙在《小儿药症直诀》里面和清朝的陈复正在《幼幼集成》、汪宏的《望诊遵经》里面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中医诊断学)
本讲主要讲述了泻下药概述和攻下药概述以及攻下药:大黄。泻下药含义: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便秘证和其他里实积滞证的药物。攻下药的功效:通便、导滞、清导实热。具体讲解了攻下药——大黄。大黄,蓼科植物,叶片硕大,茎杆很长,根茎很粗。大黄被称为中药中的“无名英雄”。(中药学)
本片讲病因病机。病因就是生病的原因。在病因分类上,分为阴阳两类,但在学习病因理论的时候要注意病因的相对性。病机,就是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本片是病因病机的第一节,生气就是生阳之气,或说就是生命之气。有一个“理论阐释”,谈的就是关于“生气通天”的问题,说要把人体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体来看待;接着又讲述了阳气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个重阳思想。(黄帝内经)
行气药: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行气药有:1、薤白,基本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泄痢后重。2、柿蒂,功能主治:降逆下气,用于呃逆。消食药功能消食化积,有的药物还有健脾开胃作用,可以达到消除宿食积滞及其所引起的各种症候的目的,促使脾胃功能恢复故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消食药,有:山楂、神曲、麦芽、谷芽,主要适用于食积停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泄泻或便秘等症。(中药学)
本讲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讲述了清热泻火药的含义。中医的基本的外因六淫,火是六淫之一;热是由火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一种象征。从理论上讲,泻火就是清热的意思。清热泻火药就是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和杂病当中的腑脏的气分热证的治疗功效。张教授详细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清热泻火药石膏和知母的基本功效、基本作用。(中药学)
风温的概念,是感受春季风热邪气,因为春天自然界气温上升,风又多,所以它就存在着风热邪气,由风热邪气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就叫风温。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以这些为主要临床特点。病因很简单,就是风热邪气,因为春天气候温暖多风,所以人容易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病,这个很简单。冬天气候反常,感受风热邪气,也可以发病。(温病学)
本讲接着上一次课把血弊病作一下小结,等于对上次原文分析,再作一下深入的理解。具体而言,讲述了历代对血弊病的认识,然后谈一下临床应用,证治等,这一篇第3个条文,则是讲虚劳病脉象的总纲。虚劳病,是“虚损、劳伤”的简称。接下来详细介绍虚劳病的辩证证治。(金匮要略)
本节为经络概述,讲素问的骨空论(一)。主要讲了几点:一、学习经络。经络,是藏象学说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称为体系。二、讨论了经脉和络脉的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和病症。三、经和络的共同的功能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四、讲述了冲脉、任脉、督脉,冲、任、督脉循行,它是怎么分布,怎么走行的?五、讲解了冲、任、督脉循行及其病症。(黄帝内经)
这一讲开始讲第十六篇:《惊悸吐衄》。“惊”是一个证,“悸”也是一个证,合起来就是惊悸病。瘀血,这也属血证范畴。而胸满是属于瘀血病的一个兼证。实际上,惊悸病可以是功能性的,也有是器质性的病变。合篇的意义,显而易见,是出于这些疾病与心和血脉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合篇论述。(金匮要略)
薏苡仁和茯苓一样,都具有利水渗湿和健脾这两个方面的功效。所以它可以广泛用于很多水湿病证和脾虚证,尤其是对于水湿内盛兼有脾虚的也是比较适合的,为什么只说茯苓是利水渗湿的要药而不说薏苡仁是利水渗湿的要药呢?原因有二:第一是在利水渗湿和健脾这两个功效方面茯苓都应该是优于薏苡仁;另外薏苡仁的药性在生用的时候,它是微微的偏寒的,它类似于泽泻,还是比较适合于湿热证。(中药学)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