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通知 |
订购
会员中心|
学术中心
通知 |
本讲继续讲述了六经热病的两个方面的主要症状,第一是各经脉循行部位表现出的症状,第二是按经脉循行结合脏腑功能来讨论的症状问题。接着在“临证指要”中根据六经病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措施。之后又说到根据节气划分的温病、暑病,并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均有伏邪所致,二是温病、暑病皆伤寒之类。最后对暑病治疗的基本法则,以及阴阳交的症状、病机的做了简单介绍。(黄帝内经)
本片主要讲述了《黄帝内经》中的灵兰秘典论(三)素问中的六节藏象论,主要讲述了它是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的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这五个系统不仅都受天地四时阴阳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生理活动规律。藏象学说的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等等有关“君主之官,不易受邪”的理论。(黄帝内经)
本讲讲述了湿温病的有关内容。湿温病的热重于湿证,一般是由湿热并重发展而来。发展的原因,一般是阳气素盛,阳盛体质,或者是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辛温、苦温的药物,使湿邪从燥化,热象越来越明显。湿温病的热重于湿一般多表现为中焦阳明胃热夹太阴脾湿。它的临床表现:高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饮冷,身重脘痞,舌苔黄腻,甚至于黄燥,脉洪数或滑数,是阳明胃热的表现。(温病学)
湿温病的病因,是外感湿热邪气,平素内不能运水谷之湿,脾胃功能不好,最容易招致时令之湿,这是前提。湿温病的特点,初起以湿为主,热象不显,多表现为湿重于热,这是开始。侵犯人体,首先侵袭上焦,表现为湿遏卫气,表里同病。这是湿温病初起,因为湿是弥漫性的邪气,特别是湿和热相混,热再从里面蒸,很容易弥漫。(温病学)
伏暑:一个它是暑病,再一个它是伏气温病。伏暑是发于秋、冬,但以暑湿或暑热见证为主的温病。从发病季节来说,它发在秋天和冬天,而且是深秋和冬天。深秋和冬天气候干燥,空气的相对湿度小,应该说自然界没有暑湿邪气,尤其是没有暑,是在夏天感受了暑湿邪气,或者暑热邪气,邪气伏在体内,过时而发,所以就叫做伏暑。如果按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分,它属于伏气温病。如果按病变的性质分类,属于暑湿病,因为它以暑湿见证为主,临床表现暑湿的多于暑热的。(温病学)
伏暑初发,它可以发于气分,也可以发于营分,但是它必兼表证,所以就有卫气同病和卫营同病两种类型。初发之后那就是传变了,可以在气分传变,也可以在营分、血分传变。首先介绍在气分的传变,气分它可以影响到少阳,也可以影响到阳明。(温病学)
阳明气分证,主要表现为湿热阻滞在胃肠,阳明胃肠,而又夹有饮食积滞。证候的特点,是有外感的湿热邪气困阻了脾胃,导致胃的消磨功能不健全,脾的运化功能不健全,形成了饮食积滞,饮食积滞也是邪气,是病理产物,所以积滞和湿热阻滞在胃肠。临床表现:身热,胸腹灼热,恶心呕吐,大便溏滞不爽,色黄赤如酱,夹不消化食物,舌苔黄腻或者是垢腻,脉濡数。湿和热都很突出,但是以热为主,还是热重。(温病学)
首先总结一下伏暑。伏暑的发病,首先它有暑湿内伏,或者是暑热内伏伤阴,就是内因。同时又在秋、冬季节感受了自然界的邪气,这种邪气也可以是风寒,也可以是风热,由新感诱发了伏邪,内外相引而发病。初起有两种类型,或者是暑湿内伏,或者是暑热内伏,在内伏的过程中,因为是热邪,就伤阴。到秋、冬季节,自然界的外邪,或者是风寒,或者是风热,诱发了体内的伏邪而发病。(温病学)
本节主要讲述各个阶段各种证候类型的辨证论治。邪在肺卫:温燥初起,燥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分的表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者是咯痰带血,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或者薄黄,右脉数大。发热,燥热邪气侵袭,表有邪,正气调动到体表抗邪,正邪相争,功能抗奋,所以体温升高。邪在气分:邪在气分的范围很广,凡是不在表,又不入营、血,都属于气分。(温病学)
肺燥肠闭:它的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舌苔干燥,脉滑。这个证候热邪并不重,燥重,因为燥而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肺宣发肃降,它必须在津气充足的情况下,津液和阳气都充足,它就正常地宣发肃降。如果津液不足,肺里边干燥,它的宣发功能就受阻。由于它的敷布功能发生了障碍,肺里边的津液在上边,在肺里边凝聚就生成了痰。向下不能敷布,就导致肠燥,这个证候就这么形成的。(温病学)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知识产权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