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通知 |
订购
会员中心|
学术中心
通知 |
湿热病的辨治法则,根据湿邪所在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药物。同时要配合弥漫三焦的特点,加入健脾益气,醒胃消导的药,因为湿邪在气机不通畅的情况下,不容易化,所以要配伍理气行滞的药物。除此之外,湿热病还有一个不同于伤寒和温热病的特点。因为它是湿和热两种邪气,湿为阴邪,热为阳邪,在病变的过程中,这俩邪气的比重发生变化,病情要发生变化,证候也可以转化。根据这个特点,给它取了个名,叫“转归”。(温病学)
遏卫气表里同病的治法,是辛温宣透,芳香化湿,选用辛温芳香的药物,用辛温来透邪,用芳香来化浊,透化湿浊,使邪气从表而解。但是它湿邪也弥漫到里,又影响到中焦气分、上焦气分,所以还要加健脾的药,也要加辛温、苦温的药,还要配合淡渗的药,要加行气药。代表方剂有两个:一个是藿朴夏苓汤,一个是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的组成: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生薏仁、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这里以藿香为君药,辛宣芳化。(温病学)
湿阻募原,募原也叫膜原,这个证候类型按着病变部位来说它在募原,从位置上来说应该是在中焦,是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继则但热不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这是初起发热症状。先憎寒而后发热,就是说它是往来寒热,先寒后热,憎寒说明恶寒很严重,恶寒过去之后就是发热,发热过去之后又是憎寒,寒热交替出现。(温病学)
湿热并重证候的发生,一种原因是中焦湿重于热发展而来。原因是,一种可能是体质是阳盛体质,阳气不虚,它有力量和邪气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阳气使湿邪逐渐地燥化,从阳化热。再一种可能是大量地使用温燥的药,辛温燥烈的药:半夏、厚朴、苍术,这类的药,湿邪就从燥化了,热就越来越明显。但是湿邪并没有完全解除,它还重,可是热也很重,就表现为湿热并重。表现的类型,是湿热蕴毒。在热病里边,毒是指局部红、肿、热、痛,或者溃烂。(温病学)
方剂学在中医传统的理论体系中,它实际上是一个桥梁课。方剂学的任务是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掌握遣药组方的方法、技巧及其运用的一般规律。方剂和中药的关系以药成方,用中药组织成方剂。用方剂是治病的,是辨证论治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使用的工具。关于方剂和配伍方面,目的有增强药理、扩大治疗范围、监制药物的烈性、毒性。君、臣、佐、使是一种配伍的基本形式,可以灵活运用的。配伍环境是很重要一个方面,配伍环境不同,它功效发挥方向不同,用量特点不同,功效发挥方向不同。(方剂学)
学习中医,觉得很大的困难是量的问题。中医用量有三个基本原理:一个动量原理;一个用药公斤体重,静态的,是多少就多少;量值辨证。炮制方法和剂型,也是控制药物功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煎服方法综合起来谈一下。在组织方剂当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环节就是配伍技巧,这是通过配伍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最后讨论一点,这个教材各部分内容,组织编写中一些规律性。主治问题,主证实际上是确定病机最基本的要素。(方剂学)
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以后世的医家一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其实应该说温病学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温病学派真正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是在明代和清代,明代的后期,特别是清代的中期,乾隆以后,温病学这时候真正地形成了,而且形成以后发展得很快。所以,我们把这个阶段叫做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温病学)
吴又可的《温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的专著,他突破了《伤寒论》的框框,确立了温病特殊的治法,这是在温病(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是因为他论述的范围非常窄,只论述了温病里的温疫这一类疾病,而且在温疫里他只论述了一个病,所以范围很窄。吴鞠通看到《温疫论》这本书。“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指他的学术观点,好多都是前人所没有提到的,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温病学)
本讲继续讲述《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叶论”,除了“华本”之外,还有一个版本叫做“唐本”,这个版本出于唐大烈之手。唐大烈字立三,号笠山,这是清代比叶天士晚的人,他编辑了一本书,叫《吴医汇讲》。吴是指江苏,因为它是古代的吴国。他是把江苏他那个时代的医生给学生讲课的讲稿,或者是他们平时写的论文,还有别人口述的一些东西,收集起来,大概前后有十年的时间,编辑这么一本书,叫做《吴医汇讲》,可以说这是最早的中医杂志。(温病学)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知识产权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