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通知 |
订购
会员中心|
学术中心
通知 |
本讲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继续介绍了中药学的发展。他重点介绍了隋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专著《新修本草》以及宋、金元时期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的作者、目录、内容、学术价值等。《新修本草》是在唐代的显庆四年,也就是公元659年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本草。关于本书作者在古代文献上有不同的提法,在中药界认为《新修本草》的负责人是苏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古代原貌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本草。(中药学)
本讲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继续介绍了发散风寒药中桂枝的第二个功效——温通经脉,就是对经脉受寒的一些病证的治疗。对桂枝而言,其温通经脉的功效在临床上的主治主要有两个方面:用于寒凝血瘀证和风寒痹症。此外,本讲还介绍了紫苏和生姜的药效。(中药学)
本讲中讲述脾的病机和肝的病机。讲到了脾的病机特点:消化功能减退、气血生成不足、水液代谢失调,接着讲了脾的病理变化和脾与其他肝脏的关系。之后又介绍的肝的病机特点: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和肝的病理变化。(中医基础理论)
本节首先讲关于阳明实证的第三个证候津亏便结证。用导便的方法来通便,叫“导而通之”。方子就叫蜜煎,也可以把它叫做蜜煎方。阳明实证的内容,阳明腑实证、脾约证、津亏便结证,都属于阳明实证中的气分证。阳明实证中,也有血分证,那就是阳明蓄血证。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一个病证。接着讲下法的辨证,一个是讨论大、小承气汤怎么区别,一个是讨论大便和小便的关系。下法的禁例。“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这是我们在临床上使用承气汤的时候,都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伤寒论)
本讲主要讲述了太阳蓄血证、太阳变证及其治则。一、太阳病腑证的血分证候——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的成因是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化热,热邪和血结于下焦所造成的。二、太阳蓄血证的第二个类型,是血热瘀结,瘀已经成形而且瘀血的病势比较重,热邪已经收敛,热势比较和缓,所以在临床表现上是少腹硬满,硬是医生按着硬。(伤寒论)
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以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分清热药和分经论治的思想。此方在运用当中辨证的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随证加减要围绕风寒夹湿、痹证、内热这几个方面的轻重灵活用药。重点讨论怎么正确对待产生于两个不同时代的羌防剂和麻桂剂的运用。香苏散是二类方,是一种理气解表的一个基础方。香苏散的主治证候仍然是外感风寒。功用除了疏散风寒,还理气和中。主要配伍结构要注意香附、苏叶的配伍。辨证要点在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上,针对它见证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再来调整加减。(方剂学)
因为《伤寒论》里边提到了温病,所以后世的医家一般都认为伤寒法就包括了治温病,《伤寒论》里边的所有治法也包括了温病在内,这个也是事实。其实应该说温病学的形成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又前进了一大步,有所发展。温病学派真正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是在明代和清代,明代的后期,特别是清代的中期,乾隆以后,温病学这时候真正地形成了,而且形成以后发展得很快。所以,我们把这个阶段叫做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温病学)
上一次课,在“四诊举例”的内容中,我们讲到了第7条,有关四诊合参的内容。实际上,本书的第6条和第7条都是论述四诊合参的。我们在这里把第7条作为第二类条文给大家介绍,它是脉象与四时五色相结合的诊病方法。(金匮要略)
本讲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介绍了中药的性能一章中的第一节四气的内容。重点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问题:1、四气的含义;2、四气的确定;3、四气的临床含义。中药的四气是中药性能当中最重要的一种性能。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明确提出了药物的“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明”,将药物的四气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中药学)
本讲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首先介绍了清热解毒药,详细介绍了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贯众等重要的药材。清热解毒就是对于热毒的一种清解作用或者是对于与热毒有关的病证的一种治疗作用。清热解毒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疮痈肿痛、痢疾、咽喉肿痛、温热病、烧伤、烫伤、癌症。(中药学)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知识产权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