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通知 |
订购
会员中心|
学术中心
通知 |
通过案例分析辨证基础,疏泄闭藏的对立统一,也体现了月经机制的按期而来、适度而止这种规律性。附方以丹栀逍遥散是疏肝清热、调经的一个常用方,肝郁化火,清热凉血。黑逍遥散是肝郁、脾虚、血虚当中侧重在血虚症状突出,作为调理身体的,不是纯的呆补、补血,还是要有疏通。痛泻要方的主治证候的病机,是属于肝旺脾虚。方义分析当中特别注意这个防风的使用特点。在运用当中,辨证要点是痛和泻,健脾燥湿基础上,柔肝调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方剂学)
配伍特点,化湿作用的同时风药胜湿。调和肠胃治疗肠胃不和证。半夏泻心汤也是名方,病机的理解寒热互结于中焦,形成升降失常。运用的时候没有明显实邪,主证是心下痞满,呕吐,下利。病机的分析,寒和虚为本,热为标,造成一种胃肠功能的紊乱。配伍围绕寒热互结在中焦,寒热并用,平调寒热,同时消痞开结。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证治要点,是心下痞,升降失常。两个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的一种加减方法,称为三泻心汤。(方剂学)
当归补血汤是一类方,治疗血虚阳浮的发热。病机分析为血失濡养和血不载气,方义分析为既能补气生血,又能补气摄血。配伍结构体现为补气以生血。临床上用于中医外科痈疡肿毒,化脓时间长,脓水流漓,发热不高。用量特点是黄芪比当归,五比一。辨证要点是肌热。归脾汤主治的证候是心脾两虚,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主,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这类作为脾气虚、脾不统血这个类型。治法体现心脾兼顾,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兼顾。配伍特点上心脾同治,重点补脾;气血并补,补气为主;补而不滞。(方剂学)
真武汤,经方,Ⅰ类方、重点方,主治证候的病机是阳虚水泛证,能用于阳虚水泛多种病证。运用加减温阳利水有助于宣肺治喘咳,温脾肺能和胃降逆。运用辨证要点,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者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附子汤,用仲景来温经助阳,祛寒化湿,治疗寒湿引起的身体骨节疼痛。真武汤运用涉及的范围很广,灵活运用。第三个方,实脾散,Ⅰ类方。主治证候的,首先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阴水;水阻气机,胸腹胀满。功用是温阳健脾,行气利水。配伍特点脾肾同治,以温脾阳为主;行气温利相结合。(方剂学)
胸腹胀满是实脾散证的一个特点,要行气利水。萆薢分清饮,是Ⅱ类方,主治的证候是下焦虚寒。以泌别清浊为主,结合了温肾利湿,主治膏淋、白浊虚寒型。辨证要点就是小便混浊而且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下面讲祛风胜湿,适用的病证是风湿引起的痹证,配伍用药以祛风湿药为主,和补养气血的药和补益肝肾的药相结合。羌活胜湿汤,也是临床的常用方。羌活胜湿汤是个Ⅱ类方,主治证候风湿在表的痹证,辨证要点方面,头痛、腰背疼痛。(方剂学)
治疗风痰证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证候是风阳上扰证。配伍特点是风痰并治,标本兼顾,辨证要点首选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消食剂:以消食药为主,具有消食健脾或化湿导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治疗结合化积导滞。保和丸,是重点方,一类方。主治证候是食滞胃脘证,表现是暴饮暴食,恶食,打嗝、冒酸,呕吐、泄泻。功用呢,消食和胃。配伍理气的化湿的清热的。健脾消食。适用的病证是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是以消食药结合益气健脾药联用配方的,健脾丸作为代表,是重点方,一类方。(方剂学)
健脾丸的主治证候病机是脾虚食积证,治疗方面,健脾消食。治法方面是消补兼施,补重于消,健脾是主要的。配伍特点消补兼施,补重于消;全方补而不滞,消不伤正。辨证要点,脘腹痞闷,脾虚加食积,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驱虫剂是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用药方面多用驱虫药配合清热药,或者温里药。乌梅丸,Ⅰ类方,重点方。治疗脏寒蛔厥证。治疗要安蛔,温脏,补益气血。配伍特点安蛔;寒热并用,邪正兼顾。辨证要点腹痛时作、烦闷呕吐、手足逆冷。涌吐剂,Ⅲ类方。(方剂学)
本篇讲述了《灵枢•决气》,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与脾运动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指气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卫气具有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的作用,营气更是富含营养精微的水谷精气。(内经)
本篇讲述了《素问•生气通天论》,饮食五味化生滋养五脏精气:“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五味通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其精微输布于全身以起营养作用,同时亦进入五脏以化生五脏精气,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言“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五脏主藏精而不泻,故称“阴之五宫”。五味偏嗜伤害五脏阴精,饮食失调,五味偏嗜,也可成为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内经)
本篇讲述了《素问·痹论》,五脏痹。根据病邪的偏胜,“痹”可分为:行痹、痛痹和著痹;根据发病季节分为: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脏痹和六腑痹。因痹证日久不愈,复感风寒湿邪,使痹证从筋、脉、骨、肉、皮等发展至与其相合的内脏,致内脏受伤,而相应出现,肝痹、心痹、肾痹、脾痹、肺痹等。也可由于气血内虚,阴精亏损、或阳气不运,邪气乘虚而袭,积聚于胸腹所致。(内经)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知识产权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