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通知 |
订购
会员中心|
学术中心
通知 |
本节讲素问的太阴阳明论(二)。四肢所得水谷精微之气是来源于胃,但是胃不能直接把它送到四肢,还要通过脾的运化作用。脾把气血津液行于三阴经,胃把这些水谷精微之气运到三阳经,脾胃结合,四肢皆受精微之气的滋养。脾常把胃的精气昭著起来,运部全身,让它发挥很明显的作用。(黄帝内经)
这一讲主要介绍寒疝、宿食病证治。首先,接着上节课讲,介绍了“温下”法的代表方剂大黄附子汤的方义,接着重点讲寒疝发作时的典型症候。介绍三个方子: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加上大建中汤,在共同点上,第一,必须都是以中焦虚寒为病机要点;第二,三者都有脾胃虚寒;第三,都是以建立中气为主要治法;第四,三者均以饴糖为主药。(金匮要略)
本讲主要介绍肾着、脾约、心伤等,以及五脏病举例。肾着,其中的“着”字是留滞附着之义。16条专论“肾着”的证治。接着分析肾着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特征。仲景在对其进行鉴别诊断时,说了几个“反”字。脾约,因为和《伤寒论》重复,不做讲解。心伤,是器质性病变,而“邪哭”,实际上就指的是功能性的病变了。下面强调了五脏的辨证方法,以及以五脏来进行疾病辨证分类的方法。(金匮要略)
暑湿病:气分的暑湿。气分的暑湿根据它所在的部位不同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第一个类型是暑湿困阻中焦,以胃热为主。因为它是暑邪夹湿,所以以阳明胃热为主,夹太阴脾湿。湿和热进入中焦以后,它是有选择性的,因为胃为燥土,脾为湿土,所以湿就专门困脾,热就专门犯胃;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表现形式不一样。这种类型侵犯中焦脾、胃两个脏腑,以胃热为主夹有脾湿。(温病学)
湿热病的辨治法则,根据湿邪所在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药物。同时要配合弥漫三焦的特点,加入健脾益气,醒胃消导的药,因为湿邪在气机不通畅的情况下,不容易化,所以要配伍理气行滞的药物。除此之外,湿热病还有一个不同于伤寒和温热病的特点。因为它是湿和热两种邪气,湿为阴邪,热为阳邪,在病变的过程中,这俩邪气的比重发生变化,病情要发生变化,证候也可以转化。根据这个特点,给它取了个名,叫“转归”。(温病学)
遏卫气表里同病的治法,是辛温宣透,芳香化湿,选用辛温芳香的药物,用辛温来透邪,用芳香来化浊,透化湿浊,使邪气从表而解。但是它湿邪也弥漫到里,又影响到中焦气分、上焦气分,所以还要加健脾的药,也要加辛温、苦温的药,还要配合淡渗的药,要加行气药。代表方剂有两个:一个是藿朴夏苓汤,一个是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的组成: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生薏仁、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厚朴。这里以藿香为君药,辛宣芳化。(温病学)
温下法针对里寒积滞,里寒积滞以实证为主,外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要温补结合。从功用上看,有两个方,大黄附子汤和温脾汤。温脾汤是温补结合的,大黄附子汤是温散结合的。大黄附子汤定为二类方。主治证候分析,病位寒邪积滞阻于肠道,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腹痛。治法,里寒要温里,要散寒,温散的结合,同时通便止痛。用药特点,用量和去性取用。随证加减围绕寒实证候。温脾汤是一类方,属于阳虚寒积证,针对了寒邪来路的不同,也针对了寒实和兼有虚寒的这种区别。(方剂学)
作为治法来讲,那就用小承气汤、小柴胡汤结合了。随证加减实际上就是小承气汤和小柴胡汤合方加减的一个过程。方义分析,是内泻热结体现轻下,和解少阳,和胃降逆的一种基本结构。证治要点,是在少阳阳明合病各取出一部分代表性。常用于治疗胆道疾患。在临床上的特点,缓解症状、减少痛苦、延长寿命。方蒿芩清胆是一个常用方,针对南方一带的湿热病较多。证候病机是少阳湿热痰浊。主治证候特点,病邪侧重于半里,寒热如疟。方义是清胆和胃,同时解除湿热、痰热,利湿化痰。(方剂学)
本讲主要讲述了用于调和肝脾的四逆散和逍遥散。四逆散从方义来讲,侧重点是阳郁四逆的一个机理,肝脾气郁反应出一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肝气郁结不能帮助脾胃运化,运化障碍,那脾气可能也郁滞。主治症候阳郁厥逆证和肝脾气郁证。功用是透邪解郁和疏肝理脾。辨证要点,用于胁肋、脘腹疼痛,而且是气郁、气滞造成为主,手足不温。逍遥散又是一个名方,主治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功效特点是,调和肝脾。病机和证候分析总体上肝郁血虚脾弱证。(方剂学)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知识产权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