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通知 |
订购
会员中心|
学术中心
通知 |
第九讲:论述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指导疾病的防治。然后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及其运动变化”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是五行在中医学当中的医学含义。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认识,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这一讲主要讲的是:一、内燥和外燥的关系。外燥是感受六淫的燥邪而来,表证为: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脏腑孔窍失其濡养,表现为干燥枯涸的病理变化。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是阴津、精血亏损。二、内火,内火为火热内生的又称,是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而至火热内忧,功能亢奋的病理变化。三、脏腑病机,学习脏腑病机在于应用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等基本规律来理解脏腑在病因作用下是怎样发生阴阳气血失调的。(中医基础理论)
首先讲眼的生理功能:视觉功能,目为神窍,目与脏腑关系。耳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司听之窍、听觉、平衡。肾开窍于耳,耳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男性的前阴具有排尿和生殖的功能,女性的前阴还有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功能。前阴为肾之所司。后阴又称肛门、下极、魄门,主要生理功能是体现大肠的传导功能,肾主后阴。然后简单介绍五脏的外华。最后讲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
第八讲主要讲述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中的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阴阳学说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生命运动的变化。阴阳转化使中医学建立起用阴阳动态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运动过程,把握异常生命过程,认识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说明了人体的生理功能,论述了人体病理变化和指导疾病的诊断。(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十二经脉)这一节我们讲十二经脉。第一个问题讲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分类。第二个问题讲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一)阴经和阳经在手、足相交接。(二)第二个规律,阳经与阳经交接,都集中在头面部,何为走向规律,何为交接规律,何为走向与交接规律。第三个问题,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头面部的分布规律,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在四肢部位的分布规律。第四个大问题我们讲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第五个问题讲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中医基础理论)
首先讲血的基本概念,血的生成,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血液化生主要和哪些脏腑有关,血液的循行:“如环无端,营周不休”,血液运行的机制,血液的生理功能:营养滋润作用,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接着讲精的基本概念,精的哲学含义,精的医学意义,精、精气的内涵,精的基本含义,精的生成: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精的主要生理功能。最后讲津液的基本概念。津和液两个同源于水谷精微,都靠脾胃所化生,有区别也有联系。(中医基础理论)
第30讲:脏与脏之间的关系。首先讲心与脾的关系。心和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血液运行方面,第二,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行血与藏血,二表现在神志上;第三,心和肾的关系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第四,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的关系,气和水的关系。第五,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方面,第二表现为血,就是血液运行方面。最后,肺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液、呼吸、阴液方面。(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是反映了中医学在观察、分析、处理生命、健康、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总体上来说,是用它来认识健康,认识生命过程,认识疾病。具体可以表现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个方面。(中医基础理论)
本讲主要讲这几方面内容:首先介绍心主神志的含义,其次神的物质基础,再次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任物作用和主宰作用。心主神志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要包括: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对全身各个系统的生命活动具有主导的调节作用。然后,讲中医学的神志学说。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这是前两个学说。第三种学说,叫五脏藏神学说。最后介绍心脏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与夏季相通应。(中医基础理论)
第21讲肾精的生理功能、肾的生理特性。主要讲解了肾精的第四个生理功能,抵御外邪,肾精具有抵御外邪的作用。还有一个功能,叫肾主水液。讲解了肾主水液代谢的机制、过程。第三个部分讲肾主纳气。肾主纳气的具体作用过程。最后讲肾的生理特性。第一、肾主闭藏。二、肾主一身阴阳。最后一个属性,肾脏的功能性质与四时之冬气化相通。(中医基础理论)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知识产权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