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第一个单元导论的目的要求是: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重点就什么是中医学,什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什么是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这四方面进行讲授,帮助学生在了解这个基础上来掌握中医学形成的条件,来理解中医学学术思想的根蒂。(中医基础理论)
本讲首先讲解了阴阳五行的概说,阴阳五行既是医学基础的哲学部分,又有医学的具体内容。然后讲述了了《阴阳应象大论》,即阴阳与天地万物之象相应相通的问题。阳主升,阳主动阴主静,阴主藏,阴主降,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吸纳,相互发生作用。(黄帝内经)
本片主要讲解了阴阳转化的问题,具体解释了“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如果阳气过盛,阴就会受到损伤,同样的,阴气过盛,阳气也要受到损伤,阴阳相互制约。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相互转化,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黄帝内经)
本篇讲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内经)
本片首先解释了“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是温病学派伏气温病说的理论依据,而且符合临床事实,但是不同的医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接下来讲解了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重点解释了“藏府”“端络经脉”“穴”等专业术语。(黄帝内经)
本片首先指出了一个误区:“阳邪就得伤人体之阴,阴邪就得伤人体之阳”。寒为阴邪也伤人体之阴,所以有“伤寒形”之说。热为阳邪也能伤人体之阳,所以有“热伤气”之说。在一定条件下食物都可以向它的对立面转化。(黄帝内经)
本篇讲述人体阴阳偏盛偏衰中人耳目、四肢功能不一的原因和治病法天地之理。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助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内经)
本篇讲述《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古代医学将其引用到医学领域,并与医学内容结合起来,成为《内经》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贯穿于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治法则诸理论之中,既是中医研究和阐释人体规律的说理方法,又作为医学理论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防病保健。本篇主要介绍了阴阳的含义、作用、性质、关系,天人清阳浊阴的运动与代谢。(内经)
本讲王洪图教授主要讲述了阴阳亢盛为害,调摄阴阳养生。人与天地相参,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助长体内的阴阳之气。要医病保健就要效仿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饮食、劳逸、情绪都可以调摄阴阳,“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在诊断、治疗、就医中,都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黄帝内经)
本讲首先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解了养生的问题,也就是说把人也作为一个小天来看待,人和天是相应的。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有这个神明为之纲纪,能有生长收藏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人应当效仿天地,“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其次讲解了诊治疾病必求阴阳,看到微小的变化就知道它显著的东西,以及早期治疗。(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