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辨治的概述,首先分析它的病因,再讲它的特点。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气营血和三焦。从临床表现来说,湿热病初起,因为它是湿和热两种邪气,湿为有形之邪,热乃薰蒸之气,热和湿都是弥漫性的,热在蒸动湿,所以它侵犯人体,即使在体表,很容易向里弥漫。不仅弥漫在上焦手太阴肺,而且容易侵犯中焦,从始至终以脾胃为中心。所以即使是初起,它也有脾胃的症状,因为湿邪容易困脾。(温病学)
三焦湿热辨证论治的法则:湿热邪气侵犯人体,它的特点是弥漫三焦,阻滞气机。当然,它弥漫三焦的过程中,它还有一个中心部位,以某个部位为中心向三焦弥漫。比如说,初起湿热邪气从口、鼻而入,弥漫到上焦,阻滞气机。它主要因为在上焦啊,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调。肺的宣发肃降不好了,卫气宣发受阻,就出现卫外失司,所以它突出的是恶寒,身热不扬,热不明显。(温病学)
本片继续学习“理论阐述”中的冲、任、督脉的循行问题。接着讲的是寒热病的炙法。再讲述了经络它们的不同的病证,经、十二正经的循行,还有十五络脉的需步行部位以及它们的病证等问题。这里先讲了经脉的作用以及十二正经的病证,并按顺序列举了十二正经。后讲了十五络脉,一级“络脉”色诊、望络脉作诊病的方法,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最后做了总结。(黄帝内经)
本讲主要讲述了温病的诊断和如何辨别常见症状。神志异常第一种类型是神昏谵语,神昏谵语主要见于营分证和血分证。它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躁扰,一种类型只谵语不躁扰。躁扰也有轻和重,如果热入营分,它是时有谵语躁扰,以心烦不寐为主,时有谵语。如果热入血分,血热扰心,那就是昏、谵、躁、狂,非常地狂躁。如果痰热蒙蔽心包,因为它有热扰,所以有谵语,但是它又有痰浊蒙蔽,热痰蒙蔽在心包之外,所以它只谵语不狂躁。(温病学)
寒邪束表和暑热夹湿证候都有表证,表证和表证不一样。上面这个证,是寒邪束表,内有暑热。它是因为感受了寒,腠理一闭塞,把暑湿给卷在里边了,出不来,所以要散寒解表,用香薷。下面这个证型,是暑湿在表,它不是寒,是湿热,所以要清凉芳化透表,不能用香薷,用青蒿、连翘或者加银花。暑病再一种类型叫中暑,中暑包括暑厥。第三个类型叫“暑秽”,暑秽实际上就是中暑。不过,中暑所中的是暑热,而暑秽中的是暑湿。暑湿秽浊之气,卒中人体,就叫暑秽。(温病学)
有汗,一种类型,是时有汗出。这种时有汗出,特点是“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汗的形态是“汗少而粘”,病人发热,持续发热。在发热的过程中,热势一要升高,就出汗,但是汗不多,少,而且特别粘,见于湿热病。它是湿热郁蒸的结果,是“热蒸湿动”,热邪在里边熏蒸,鼓动了湿邪,使湿邪向体表通过毛孔渗出来,就出汗。因为通过出汗,它可以散热,所以体温就稍微有点降低,“汗出热减”,但是也不降到正常。(温病学)
竹叶石膏汤是个常用方,根据白虎汤加减变化而来的,针对了白虎汤证这种气分大热,伤津耗气同时引起胃气不和。病机分析有三个方面特点:余热未清,气分之热的后期;明显的气阴两伤,短气神疲;胃气不和,气逆欲呕。随症加减,清气分热的同时,考虑到气和津液受到损伤,同时兼顾胃气上逆。清补结合是这个方的配伍特点,辨证要点气短神疲,多汗,烦渴喜饮,气逆欲呕,胃气上逆,加上舌象、脉象。(方剂学)
因为气分证它是一个阶段,所以这里按照气分证这个顺序来讲。第十条讲的是湿热病,首先讲湿热里结阳明胃肠这个问题,同时和伤寒的阳明病作鉴别。(温病学)
本节讲素问的评热病论(三)及咳论(一),继续说肾风的病机。强调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并提到了它的临床意义。谈到了肾风、风水的治疗。最后讨论了咳的病因、病机、症状、分类及治疗,说到了五脏六腑之病都令人咳嗽,但每一脏腑之咳又有不同。(黄帝内经)
本讲继续讲述了六经热病的两个方面的主要症状,第一是各经脉循行部位表现出的症状,第二是按经脉循行结合脏腑功能来讨论的症状问题。接着在“临证指要”中根据六经病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措施。之后又说到根据节气划分的温病、暑病,并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均有伏邪所致,二是温病、暑病皆伤寒之类。最后对暑病治疗的基本法则,以及阴阳交的症状、病机的做了简单介绍。(黄帝内经)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