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通知 |
订购
会员中心|
学术中心
通知 |
少阳兼证。大柴胡汤的适应证,误用辛热的泻下药后,大便通了,热邪没有去,对于这种证候,用柴胡加芒硝汤来善后,芒硝作用重点是在泄热,而不在于通便。柴胡桂枝干姜汤:一抓胁痛,胸胁胀满。二抓脾阳不足、脾气虚,便溏。三抓津液不足的口干、口渴。慢性肝炎的病人,病程长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疗效很好,还可以治疗糖尿病、慢性结肠炎、乳腺增生、肋软骨炎、疟疾、胸膜炎、胆囊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太躁狂了,目空一切,说大话,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也可以用。(伤寒论)
风温的概念,是感受春季风热邪气,因为春天自然界气温上升,风又多,所以它就存在着风热邪气,由风热邪气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就叫风温。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以这些为主要临床特点。病因很简单,就是风热邪气,因为春天气候温暖多风,所以人容易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病,这个很简单。冬天气候反常,感受风热邪气,也可以发病。(温病学)
暑热邪气,暑是夏季的主气,而且有个界限,《内经》讲是以夏至为界限:“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是夏至到立秋这个阶段感受了自然界的暑热邪气,导致的病变,叫暑病。暑病类型比较多,因为暑这种邪气热很盛,暑为热之极。另外暑又容易夹湿,所以夏季暑邪导致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邪为患,可以不经过表证,直接就出现里证,直接入里。因为暑为热之极,夏天气温很高,天气炎热,人的腠理疏泄,张开了,使邪气容易向里去。(温病学)
温病的概念,其中包括了温病的概念、特点、范围、分类、温病和伤寒的关系、温病和温疫的关系。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的内涵,本身是急性热病。这里边有几个区别,外延要引申,首先强调它是外感病,不是内伤杂病,因为对疾病大的分类,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首先它是外感病,不是内伤杂病,排除了一大类。在外感病里边,又有伤寒和温病两大类,伤寒是外感寒邪,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这就排除了伤寒,它是除伤寒之外的外感病。(温病学)
暑热邪气引动肝风:原因就是说热邪很盛,深入到下焦肝,因为肝藏血,就导致血热,属于血分证,血热就导致筋挛,筋脉拘挛就出现动风。血热动风,用羚角钩藤汤。这需要说明一下,它发生在夏天,所以前面加个暑字,是由于暑热而导致的动风,不是癫痫,不是羊痫风,不是痫证,是暑痫,就是抽搐的意思。(温病学)
这一讲分析斑、疹出现的临床意义。斑和疹的出现总归不是好现象,它说明病情重,热邪深入营分、血分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热性病里面能够出现斑、疹也不是坏事,它说明营分和血分的热邪它有外来的出路,是热邪在找出路。所以在发斑、发疹之前,要透没透之际,往往出现高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里热憋在里面,发泄不出来,出现一派高热的表现。而斑、疹出了之后,往往热象就减轻了。(温病学)
本讲主要讲述了暑温病的后遗症证治。暑温病应该说已经痊愈了,热也退了,但是,这个后遗症很顽固,甚至于可以导致终生的残疾。他的临床表现:有的是心悸烦躁,有的是手足颤动,神情呆钝,默默不语。甚至于痴呆,失语,失明,耳聋,或者是手足拘挛,肢体强直,胳膊、腿强直性的瘫痪。原因是痰瘀阻络。(温病学)
本讲主要讲述了温病的辩证——三焦辩证。营分证,热灼营阴、口反不甚渴,除此之外,还可以见到斑点隐隐,一般来说这个症状是不出现的,但出现也正常,也不奇怪。斑点隐隐是指有小的、散在的、隐隐约约的出血点,皮下出血。它是肌肉部位的小的血脉破了,因为营分证它部位还浅,病情还轻,没有那么严重,所以有小的络脉破裂,小的出血点,而且这个点状是隐隐约约、很少、散在的。这就提示你,热邪已经要入血了。(温病学)
本讲接着上片中的内容,分别讲述了各个不同的病机,并对各种病机做了个总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但在临床辨证的时候应注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接着在“理论阐释”中提到了对十九条病机的理解问题和掌握病机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问题。最后在“临证指要”中提到了脏腑病机及其临床意义的问题,并做了总结,较为广泛地论述了火热邪气的致病机理及其常见病证。(黄帝内经)
第二条里面讲到,“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这是大法。第三条主要讲湿热邪气和风邪、湿邪互相搏结,会出现什么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最后又把湿热病和伤寒加以区别。(温病学)
特别提示:本网站仅提供医学学术资源服务,不销售任何药品和器械,有关药品和器械的销售信息,请查阅其他网站。
客服热线:4000-115-888 转3 (周一至周五:8:00至17:00)
客服邮箱:yiyao@wanfangdata.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举报专区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知识产权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京ICP证01007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京ICP备08100800号-1
官方微信
万方医学小程序